AI大模型成了薦股“新馬甲”
《中國消費者報》記者發現,今年以來,以“DeepSeek實戰教學”為噱頭的直播內容增多,不少直播更是有一套“開場必提大模型、三分鍾必引導下載APP、每場設置‘曬收益’環節”的標準流程。
記者在一直播間內看到主播在宣傳AI薦股軟件,稱通過量化工具市場趨勢等5000多個量化因子多維度綜合打分。按照主播講解,記者點擊直播間下方的鏈接後,看到頁麵顯示“AI量化工具橫空出世,92.26%勝率告別無效操作”。
有消費者告訴記者,他被頁麵宣稱的用DeepSeek實現財富自由等內容吸引,結果點進去發現直播間裏的主播大多在推薦不同的“AI薦股軟件”,點擊下方卡片領取福利後跳轉至微信添加主播助手,助手說現在安裝主播同款AI薦股軟件,原價1680元,粉絲體驗價288元可使用12個月。
證券行業人士表示,不乏一些主播刻意混淆大模型的技術邊界:當用戶要求生成投資策略時,實際調用的卻是預設的股票推薦庫。
AI炒股熱潮除了吸引一些粉絲少的博主跟風,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直播間已形成完整的“養號—引流—變現”鏈條。記者注意到,在社交平台上出現了大量宣傳“用DeepSeek炒股穩賺不賠”的內容。事實上,類似的騙局一直存在,如今不過是新瓶裝老酒,通過諸如直播炒股、買酒薦股等各種形式,以高收益吸引用戶加入粉絲群,以薦股、賣課為由頭進行收費。
DeepSeek本身不屬於薦股軟件
無法直接為股票投資建議
根據證監會2012年發布的《關於加強利用“薦股軟件”從事證券投資谘詢業務監管的暫行規定》,薦股軟件被明確定義為“具備提供涉及具體證券投資品種的投資分析意見、預測價格、提出操作建議等功能,並以軟件工具、終端設備等為載體向投資者提供服務來獲取收益”的工具。
記者使用DeepSeek、通義千問等AI大模型查詢,看到有提醒“不構成投資建議,需結合個人風險偏好及深入研究”,但也有通過舉例說明的形式給出的股票分析。
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對記者表示:“DeepSeek本身不屬於薦股軟件。薦股軟件通常指的是那些明確提供股票投資建議或策略的軟件,它們直接針對具體的股票進行推薦或分析。DeepSeek則是結合了大數據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,旨在幫助用戶獲取實時數據、進行市場分析和優化投資決策,其輸出是基於算法和過往數據的分析結果,無法直接作為股票投資建議。但在實際應用中,一些博主可能會利用DeepSeek的輸出結果,進行主觀解讀並給出具體的投資建議。這種行為超出了DeepSeek作為工具本身的功能範疇。
全聯並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對記者表示,DeepSeek的設計初衷是通用AI工具,不具備證券谘詢的特定屬性。但當被用於薦股時,其輸出可能被包裝成投資建議,模糊了技術與應用的邊界。
上述業內人士稱,“AI薦股軟件”或課程並非萬能的投資工具,其輸出結果可能受到市場環境、數據質量、算法模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。
消費者別被“AI薦股”迷惑
需提高金融知識水平
麵對市場亂象
監管層麵也在加強整治
監管機構對非法薦股行為一直持零容忍態度。2024年12月,國家網信辦發文表示,對網上金融信息亂象保持高壓嚴打態勢,會同相關部門處置一批從事非法薦股、非法金融中介等活動的賬號,清理金融領域引流類及誘導性違規信息,加大對無資質從事金融相關業務的網站及賬號的處置力度。
安光勇認為,若AI大模型被大規模用於證券市場並影響投資者決策,監管機構可能根據其實際用途而非設計初衷進行評估,潛在合規風險不容忽視。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餘豐慧從合規角度分析表示,如果有人利用DeepSeek從事證券投資谘詢業務,就應該按照相關規定接受監管。
那麽
麵對魚龍混雜的薦股信息
消費者應如何麵對?
王鵬提醒,在直播間或購買過程中,消費者應注意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。避免將銀行卡密碼、身份證號等敏感信息泄露給不明身份的人員或機構。
餘豐慧對記者表示,部分主播沒有專業的證券投資谘詢資格,他們推薦的AI薦股軟件或者課程缺乏權威性和可靠性。很多所謂的“AI薦股”可能隻是噱頭,背後可能是操縱股價、詐騙等違法行為。消費者要提高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,不要輕信這些花裏胡哨的營銷手段,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和合法的投資谘詢途徑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